查看: 192|回复: 1

《受害者》 索尔・贝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文学 
s33488960.jpg.jpg          

书名:受害者
作者:索尔・贝娄
分类:小说 文学
ISBN:9787020144921      

内容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得主代表作之一,美国犹太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某种意义上,我们仿佛都是生活的“受害者”,因为生活永远不会是我们希望的样子……

故事发生在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一个闷热的仲夏,主人公——一位犹太青年承受着现代都市生活的巨大压力,无力地退入自我,想从无情的物质现实中提纯出一种精神道义。小说笔调阴郁,虽用的是第三人称叙事手法,但始终是主人公的主观视角,他的所见、所闻,他的回忆和思考,还有他的煎熬, 展示了一个荒谬的、不可理喻的现代世界。

《受害者》是索尔·贝娄早期的优秀作品,出版于一九四七年,被称为“美国犹太小说的一座里程碑”,它既是一部针对反犹主义的讽喻小说,同时又深刻揭露了现代人的身份危机和精神危机。

作者简介

索尔・贝娄(Saul Bellow,1915-2005),美国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尔度过童年。一九二四年,举家迁至美国芝加哥。一九三三年,考入芝加哥大学。两年后,转入西北大学,于一九三七年毕业,并获得社会学和人类学学士学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长期在大学执教。

出版于一九五三年的《奥吉·马奇历险记》使贝娄一举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其后,他陆续出版《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院长的十二月》(1982)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揭示了美国当代“丰裕社会”的精神危机。此外,贝娄还出版过诸多中短篇小说集、剧本,以及游记。

在其创作生涯中,贝娄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他在创作上继承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并采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手法,极富创造性地塑造一些充满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获得三次美国国家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一九六八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一九七六年,由于作品“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贝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害者》这本书深刻地描绘了主人公身为一名犹太青年,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挣扎与困境,通过这一角色的经历,索尔·贝娄巧妙地展现了个体面对社会压力时的心理状态和身份认同的探索。下面将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反犹讽喻:书中通过犹太青年的受挫经历,对当时社会的反犹主义倾向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评。这种讽喻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现实,也让读者思考更广泛的社会偏见问题。
2. 身份危机:纽约这个大熔炉象征着各种冲突和融合,作者借此场景表现了现代人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寻找自我的困境。
3. 精神危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主人公几乎无法抵抗那无情的物质现实,其精神世界的挣扎尤为引人入胜。
4. 现实提纯:即便面临种种挑战,主人公还是在努力提纯出一种精神层面的精纯之物,体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求生意志和对理想的追求。
5. 文体风格:索尔·贝娄以其独特的文笔,营造了一种沉重却又不乏幽默的氛围,使得作品在探讨严肃主题时不显沉重,更具有阅读吸引力。
6. 角色刻画:书中的角色都极具个性,每个人物似乎都在都市生活中扮演着某种“受害者”的角色,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增添了小说的深度和多维度。
7. 都市背景:纽约作为一个标志性的背景设置,其本身的喧嚣和冲突成为了故事的一个主要“角色”,影响着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8. 社会批判:通过对主人公及其周边人物的刻画,贝娄不仅仅局限于讨论犹太人的问题,而是扩展到了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异化现象。

综上所述,《受害者》是一部值得深入阅读和反思的作品。它以独特的文学手法,揭示了现代人在追寻生存意义与身份认同中可能会遇到的困境,同时提供了对于社会、人性和道德问题的丰富思考。无论是对于索尔·贝娄的粉丝,还是对现代文学和社会问题有兴趣的读者,本书都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