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7|回复: 1

《戴逸文集(套装共12册)》 戴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历史 
41E21WEIabL.jpg          

书名:戴逸文集(套装共12册)
作者:戴逸
分类:历史

内容简介

戴逸先生主要从事中国史研究,在清史、中国近代史领域尤有专长,他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当代少有的贯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研究大家。同时,他把清史放到世界背景下思考、讨论,学术视野开阔。无论是以其个人学术成果开拓重要研究领域,还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中国清代历史研究的发展,他都卓有建树。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曾说:“戴逸先生和张卓元先生心怀祖国,言传身教,桃李满天下,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不追风,不赶潮,独立思考,令人敬佩,令人感动。”

戴逸先生治学多年,笔耕不辍,其中《中国抗战史演义》作于1951年,在全国刚刚解放、不少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这本普及型读物有着极大的社会效益。《中国近代史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先从思想理论角度撰写历史的近代史著作,梳理了整个近代史的脉络。从1978年起,戴逸先生用7年时间主持编写了70余万字的《简明清史》,摸清了清代历史的主要线索;在《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利用中、俄双方大量的官方档案和私人文献,再现了条约谈判的全过程,为中国政府处理中苏边境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参考和备要,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开创了中国研究清朝边疆史的先河。2003年1月28日,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戴逸先生受命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在纂修工作中实事求是,尊重历史,既要还原历史真实,又要反映时代精神,既要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又要勇于学术创新,既要理清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又要联系世界历史的发展。以史实为依据,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避免主观臆断。要使新《清史》成为一部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史料丰富、文笔生动的高水平的史书,尽量使思想性与学术性达到完美统一,使新《清史》成为传世佳作。同时,在编纂新《清史》工作中,注重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清史专家。

《戴逸文集》对历史学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带有战略性、前瞻性,研究成果属国内一流水平,并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学术影响。

所以说,戴逸先生著作等身,他的著作对学界和非专业大众读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经久不衰。而戴先生从未有过文集出版,他的著述散见各处,没有经过系统整理编排,尤其是主持编纂《清史》以来的文章尚未经过系统整理,这一直是学界一大憾事。此次出版文集,系统整理了戴先生治学之初至今的全部著述。《戴逸文集》拟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著述,包括专著、文章(专论、随笔、序跋)、讲演、采访记等等,分门别类后、按照时间排序,精编成10卷本的文集,总规模约700万字。因此这部《戴逸文集》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既是戴先生多年治学的成果精华,也是后辈学人研究清史和近代史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戴逸,192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2002年8月至今,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12月,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戴逸教授最初从事中国革命史、近代史研究,后从事清史研究,是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他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个人撰写或主编的著作有四十余部,代表作包括《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帝及其时代》《履霜集》《语冰集》《涓水集》《繁露集》《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发表文章800余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5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戴逸文集(套装共12册)》是戴逸先生多年来在历史学界的学术研究成果汇编,覆盖了其研究生涯中的精品著作。该文集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广大非专业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思考。具体分析如下:

1. 对历史学科的贡献
   - 具有战略意义:《戴逸文集》被认为对历史学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展现了战略性、前瞻性,体现了国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
   - 国际学术影响:戴逸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同时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 著作广泛认可:戴逸的著作被广泛认可,并对学界及非专业大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著作内容的丰富性
   - 题材多样:涉及中国近代史、清朝历史、条约历史等多个领域。
   - 专著合集:文集包括《经史札记》和《清史》等几部专著的合集。
   - 深厚功力:每部作品都是戴逸先生多年打磨的结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

3. 学术价值的高度
   - 一流水平:文集中的研究成果属于国内一流水平,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学术研究能力。
   - 著书立说:通过撰写或主编30余种书籍,戴逸在历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 贡献传承:这些建树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4. 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 跨领域启发:戴逸的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 普及历史知识:文集让更多的普通读者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深入的历史研究。
   - 教育影响:作为教育资源,这些著作可能会被用于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之中。

5. 作者的学术地位
   - 著作等身:戴逸先生著作等身,这体现了他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
   - 学界推崇:作为一个得到同行认可的历史学家,戴逸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尊重。

6. 文化价值的传承
   - 弘扬文化:文集传递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 历史意识:戴逸的研究强化了公众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

7. 作品的可读性
   - 语言风格:文集所含著作保持了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追求了文字的可读性。
   - 深入浅出:戴逸先生的写作风格通常深入浅出,能够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能理解复杂的历史事件。

8. 评论界的反响
   - 书评推荐:各大书评平台和销售平台上关于《戴逸文集》的评价普遍积极。
   - 试读反馈:在线销售平台提供的试读机会也让潜在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文集内容。

此外,考虑到用户可能希望对《戴逸文集》的不同专著有更细致的理解,以下提供一些额外的信息:

- 阅读时可以关注戴逸先生对中国近代史以及清朝历史的独到见解。
- 考虑到文集覆盖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读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阶段或事件进行深入阅读。
- 虽然文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其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也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和学习。

总的来说,《戴逸文集(套装共12册)》无疑是戴逸先生学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精彩部分在于厚重的学术积累、广泛的题材覆盖和深远的文化影响。无论是在历史学科的学术贡献,著作内容的丰富性,还是在文化价值的传承方面,文集均展现了作者非凡的学术实力和对后世的影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