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2|回复: 1

《中国史学要籍丛刊(全十三册)》 司马迁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中国 历史 
51nFWQiSZqS.jpg          

书名:中国史学要籍丛刊(全十三册)
作者:司马迁等
分类:中国 历史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要籍丛刊》(全十三册)收录《史记》《三国志》《左传》《国语》《战国策》《史通》《文史通义》七种史部重要著作。丛刊所选之书,均为我国传统史学的优秀代表作品,可视为了解华夏历史的“必读教材”。

★左丘明撰写的《春秋左氏传》亦名《左传》,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增多27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亦有很高的成就。本书是《左传》的注释本,由西晋的杜预集解。

★《国语》,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本书是《国语》的注释本,由三国吴的韦昭注。

★《战国策》简称《国策》,相传系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西汉刘向进行了整理,按战国时期秦、齐、楚、赵等十二国次序,删去重复,编订为三十三篇,并定今名。这部书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各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文字生动流畅,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材料。本书是《战国策》的注释本,由南宋姚宏、鲍彪等注。

★《史记》作为“前四史”之一,可谓古代史学经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叙事上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终于汉武帝。全书编排以类相从,以人物为中心,“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为后世著史提供了良好范例。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所撰,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南朝宋裴松之为之注,引魏晋时人著述两百多种,丰富了陈寿《三国志》文本本身。

★《史通》,共20卷,分内、外篇,各10卷。内篇39篇,阐述史书的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13篇,论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内篇中的体统、纰缪、弛张三篇早已亡佚,流传下来的只有49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章学诚所撰《文史通义》是一部开风气之先的著作,书中主张借古通今,所论涉及史学、文学、校雠学等多个领域,颇多创获,其中“经世致用”“六经皆史”“史德”等著名论断,影响尤为深远。《文史通义》与 刘知幾的《史通》一起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

作者简介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司马迁,字子长,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少时游历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后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其代表作《史记》开我国纪传体通史之先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蜀汉时曾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历任佐著作郎、著作郎等职。曾撰《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

★刘知幾(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章学诚(1738-1801),原名文镳、文酕,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清代史学家、思想家,中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史学要籍丛刊(全十三册)》是一部包罗宏富的史学巨著,汇集了中国古代多部极具影响力的历史著作。这部丛书所精选的七种史部重要著作,不仅是华夏历史的“必读教材”,而且各具特色,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高水平。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史记》:
   -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之间的广泛史料。
   - 《史记》不仅记述详实,还富含司马迁本人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评判,其文笔生动、情感丰富,使得历史人物跃然纸上。
   - 在点评《史记》时,可以关注司马迁如何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反映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其在逆境中坚持理念的精神。

2. 《三国志》:
   - 作为一部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三国志》以其客观记录和精准叙述而闻名。
   - 陈寿在编纂《三国志》时,能够尽可能地剔除偏见,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其严谨态度值得学习。
   - 读者在点评时可关注其如何在分裂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与合作,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的鲜明描绘。

3. 《左传》:
   - 作为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史,左丘明的《左传》以详实的记录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著称。
   - 《左传》在叙述历史时,注重道德教化和人伦情感,其文笔细腻,情节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在点评时,应重点关注它对后世政治、文化的影响,以及它在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双重地位。

4. 《国语》:
   - 《国语》按国别编排,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兴衰荣辱。
   - 该书在记录史事的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政治思想和策略论析,对研究古代国家间的关系及外交政策有重要意义。
   - 点评时可以聚焦于其对战略谋略和政治智慧的展现,以及对后世国际关系理论的启示。

5. 《战国策》:
   - 作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斗争的具体记录,《战国策》展现了诸多精彩的谋略和雄辩。
   - 书中通过对各国策士言辞的记录,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面貌及纵横家的思想风貌。
   - 在点评过程中,应关注其如何体现战国时期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和政治斗争,以及辞令艺术的价值。

6. 《史通》:
   - 刘知几的《史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著作。
   - 它对史书的编纂体例、史学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一系列史学观点和治史原则。
   - 在点评时,可以探讨其在史学理论和方法学方面的贡献,以及对后世历史研究和编纂产生的影响。

7. 《文史通义》:
   -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贯穿了其对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深刻洞察。
   - 该书强调历史与文学的内在联系,主张史家要有良史之才,同时又须具备文采。
   - 点评时,值得考察其对于文学和史学综合发展的启示意义,以及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综上所述,每部作品都展现了各自独特的史学价值和文学魅力。它们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点评时,需要从叙事手法、历史观、文化影响和思想贡献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量。这些著作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思想的启迪者,对它们的研究和了解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