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回复: 1

《史记(精注全译)(全12册)》 司马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历史 
41WcUyCZxfL.jpg          

书名:史记(精注全译)(全12册)
作者:司马迁
分类:历史 史记

内容简介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从史学价值看,它保留了几千年的史料,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创了纪传体记事法,受历代史官、学者推崇。从文学价值看,它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叙理透彻,记事灵活。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本版本为一百三十一篇,除原有的一百三十篇外,还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收录在内,便于读者更全面、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家学渊源,文学修养深厚,幼年通读古文,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二十岁遍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为其后期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和坚实的素材基础。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精注全译)(全12册)》是司马迁的杰作,不仅因其史学价值备受推崇,也因其文学艺术成就而闻名遐迩。以下是对其中精彩部分的点评:

1. 文学价值:
    - 《史记》被誉为“无韵之离骚”,其中的列传部分尤为精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色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 七十列传中,司马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们复杂的性格和不同的人生轨迹,如《屈原贾生列传》,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心理描绘。

2. 史学贡献:
    - 《史记》首创纪传体史书的先河,通过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的结构,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的广袤历史。
    - 作为一部通史,它记录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在内的多个方面,为研究中国上古及汉代早期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

3. 人物描写:
    - 《史记》在描写历史人物时,不仅注重其公共形象,还关注其个性与内心世界,使得历史人物形象立体饱满,如《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既有英雄气概,又有人性的弱点。

4. 事件叙述:
    - 司马迁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善于运用间接叙述和直接叙述相结合的手法,使历史事件的叙述生动而不枯燥,如对楚汉争霸的描写,场面宏大,情节跌宕起伏。

5. 议论评价:
    - 在《史记》的不同章节,尤其是各篇列传的“太史公曰”部分,司马迁会加入自己的见解和评价,体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如对忠臣义士的高度评价,对暴君贼臣的严厉谴责。

6. 细节处理:
    -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细节的处理极为考究,无论是对年代的精准把握,还是对人物言行的细致入微,都展示了他严谨的历史态度和方法。

7. 文采风格:
    - 《史记》的语言精炼生动,文采斐然,尤其是其中的辩论和对话,机智而富有哲理,如《高祖本纪》中的对白,鲜活地展现了刘邦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8. 后世影响:
    - 《史记》不仅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也成为后来历史著作的典范,其纪传体的形式被历代正史所沿用,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在这些篇目中,不仅能感受到司马迁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独到的史识,还能体会到他在文字表达上的艺术魅力。这些篇章不拘一格,有的以人物生平为主线,有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有的则通过对话形式展现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