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5|回复: 1

《茅海建作品集(套装共5册)》 茅海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历史 
41A0BHvtzJL.jpg          

书名:茅海建作品集(套装共5册)
作者:茅海建
分类:历史 晚清

内容简介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修订版)》豆瓣9.4

对我国鸦片战争这段历史作了回顾,试图以全新的视角来解析这场颠覆清王朝的浩劫。作为一名求真的治史者,茅海建历数了清朝的军事力量、骤然而至的战争、广州的“战局”、“抚”议再起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鸦片战争对于清朝统治打击的致命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史学论著。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豆瓣9.1

集中讨论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事与外交活动。作者对交战双方的军队编制、人员、兵器、统帅以及军费等方面进行详尽的检讨,改变以往近代史研究者较少从上述角度揭示中国方面失败原因的做法,还原了19世纪的一段重要历史。作者指出,庞大的中国军队之所以败给了数千名敌军,除政治的原因外,还因为当时中国军事建设,如战备、训练、军制、指挥调度系统,甚至常为国人自豪的兵法都存在很多问题,难以适应殖民时代工业大国的侵略战争;而在外交上,通过广州反对英国人入城的斗争、公使驻京两事的重点分析,作者指出,清廷上下“天朝”观念和体制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外交“失矩”,说明传统国家在适应国际社会的过程中榫卯不合的种种痛楚。

★《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豆瓣9.0

是戊戌变法研究的三大史料之一。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到日本,应其在日弟子之约,写下这部自传,叙述其出生到戊戌变法的个人奋斗史。由于康有为与晚清政治、学术、文化的重要关系,学界对本书的重视更是非同一般,一直被认为是关于康有为及其戊戌变法的第一手材料。作者对康有为《我史》中重要的部分——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注解,将相关的档案文献及先行研究附注之,对康有为的说法鉴别真伪,进行史实查证。

从甲午到戊戌,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本书展现了色彩煊斓、悲情催泪的历史图卷——戊戌变法和康有为及其党人乘风扬帆,激情浩荡的一幕幕重要场景。

★《戊戌变法史事考初集 》豆瓣9.2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关的研究已经很多,本书的研究仍能使人耳目一新。

作者对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改革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一一厘定,尤其集中在政变的时间、过程、原委,中下级官吏的上书以及日本政府对政变的观察与反应等重大环节上。全书约四五十万字,收五篇专题论文。从不同的视角,相当翔实地从细部上清晰了事件的整个过程。大量档案材料的披露,包括收藏于北京的中国历史档案馆、东京的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台北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故宫博物馆文献处;重大史实的精心考证与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以及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

★《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豆瓣9.1

本书所收九篇专题考论均系作者根据档案材料,检视先前各说,作出新的认知、补证与修正,明晰了一些关键性的历史细节。针对 “公车上书”的质疑和辩难,作者明确提出:两个不同概念的“公车上书”,叙史者有必要加以区别。从观察甲午战后清朝整个保举活动,揭示出当时政情的诸多特点。重新梳理京师大学堂的初建历史,见出戊戌变法之基本相:以康有为为首的激进派,与张之洞、孙家鼐领军的温和派,都在其所宗的“中学”指导下,自行其改革事业,尽管从形式上已尽力模仿泰西、日本。司员士民为救时而提出外交与军事内容的建策,在今天看来,大多只是救时的偏方,与历史发展的方向并不吻合。

此外,“光绪帝召见张元济”、“康有为移民巴西计划”、“康有为及其党人所拟戊戌奏折”和“康有为自写年谱手稿本阅读报告”诸篇都分别对补订史事缺环、匡正偏见有所推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茅海建作品集(套装共5册)》是茅海建教授的学术随笔和演讲的结集,涵盖了作者对历史观察和思索的深入分析。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对该书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文化洞察:
   - 茅海建在游记中将个人旅行经历与历史文化背景紧密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 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如通过游记中的西伯利亚铁路、张库大道等记载,反映了历史的深刻印迹和文化的多样性。

2. 历史时刻:
   - 在探讨近代中外交流与关系时,茅海建聚焦于某些关键时刻,比如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分析了这一事件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
   - 甲午战后的中日博弈,乾隆时期的澳门,这些分析展现了作者对历史转折点的敏锐洞察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刻理解历史进程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3. 人物刻画:
   - 在对于历史人物的描绘上,茅海建运用丰富的史料,使得人物形象立体饱满,增强了历史的感染力。
   - 通过对历史人物性格、决策的深入剖析,让读者对历史人物产生共鸣,理解其背后的动机与时代精神。

4. 教育意义:
   - 书中不仅重现了历史,更有教育和启发性,鼓励读者从历史中学习,并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 通过对过去文化的挖掘与分析,引发读者对于民族文化认同和自我认知的思考。

5. 文风优美:
   - 茅海建的语言表达优美,兼具学术性和文学性,使得阅读体验既愉悦又充实。
   - 书中的文字往往能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洁明了地表达,即便是不具备专业历史知识的读者也能够轻松阅读。

6. 思维启迪:
   - 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历史叙述,更进一步提出了对当下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 对历史与现实连接的探讨,激发了读者对于历史意义的深层次思考,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

7. 史料翔实:
   - 茅海建严谨的史料研究为书中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权威性。
   - 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筛选和整理,提供了丰富详实的历史信息,增加了书籍的可读性和权威性。

8. 结构布局:
   - 书籍的内容布局合理,按照主题划分篇章,便于读者选择性阅读感兴趣的部分。
   - 每一章节都围绕一个中心展开论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易于读者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此外,考虑到个别读者对历史学术类作品的兴趣和阅读习惯不同,可能对书中深度的学术讨论和专业分析有一定的阅读难度。而且,书中所含历史观点和学术讨论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读者在阅读时可结合其他历史材料一起参考,以形成更全面的历史认识。

综上所述,《茅海建作品集》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丰富的人物描写和优美的文风赢得了读者的称赞。无论是从学术价值还是文学审美来看,该作品集均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历史学术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