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0|回复: 1

《罗马尼亚三部曲》 赫塔・米勒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文学 
41oLfnB5H9S.jpg          

书名:罗马尼亚三部曲
作者:赫塔・米勒
分类:小说 文学

内容简介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一部

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两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们逐渐从好友发展到友谊破裂。非线性的情节架构方式,诗化的语言,使得小说 略显散漫,不过透过凌乱、散漫和隐晦的文字表层,是作者深沉的况味。

《心兽》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二部

来自贫困农村的大学生萝拉,为了去大城市上大学,不惜出卖肉体,却突然被发现在宿舍自杀。主人公和她的几位同学试图弄清萝拉死亡的真相,不料在齐奥塞斯库极权的阴影笼罩之下,寻找的道路扑朔迷离,暴力却如影随形。“心兽”充满寓意,即“内心的野兽”,是爱唱歌的祖母讲给主人公的,始终贯穿全书。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幸福的失败完美无缺地奔跑着,使我们屈服了。”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三部

一个制衣厂女工想要到一个出口服装能到达的美丽国家去,于是在出口衣服里塞进了通讯纸条,期待有外国男人来接应她。被人告发后,她连续三天被传讯。随后工厂里出现了第二批纸条,她因此被解雇。从此必须定期接受警察的传讯。

小说以某一次被传讯的日子开篇,“我”乘坐有轨电车去秘密警察那里接受审讯,一路上再次想起了不堪回首的过去:如何被人告发直至被解雇,失败的婚姻,身边的小人,亲密好友如何惨死,父亲如何背叛母亲……最后意识到唯一剩下的幸福——与爱人的平静生活也一直被监视、被打扰。

作者简介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德国作家,生于罗马尼亚,1973年入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毕业后进入机器工厂任译员,后以任职于幼儿园、教授德语谋生。1982年,出版处女作《低地》,此后陆续有多部重要作品问世。先后获得过二十多个奖项,包括德语文学界重要的克莱斯特奖。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罗马尼亚三部曲》之精彩剖析

国际文坛上,赫塔·米勒的《罗马尼亚三部曲》无疑是一抹哀婉而深刻的笔墨。这套书籍包括了《狐狸那时已是猎人》、《今天我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和《乡下人的城市》三部作品,每一部分都透露出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挣扎。

触及心灵深处的是阿迪娜和克拉拉之间从友谊到破裂的过程。这两位女性的相互依存与最终的分道扬镳,仿佛在诉说着人在权力压迫下的扭曲与崩溃。她们的变迁,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折射,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缩影。

大学生萝拉的故事同样令人心碎。她为了走进大城市的校门,不得不出卖自己年轻的肉体。这个细节让我对自身的生活境遇感到庆幸,同时也不禁思考,知识改变命运的路途,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何等的艰辛与不公。

赫塔·米勒运用她那独树一帜的诗意语言,将独裁国家破碎的生活画面一幅幅展现。她的文字,就像是在灰暗画布上添上的几笔鲜艳色彩,虽然无法掩盖整体的阴郁,却给人以寻找光明的希望。正如开篇所述,她讲述的是一个独裁国家的破碎生活,但更是成千上万个灵魂的呐喊与回响。

“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这不仅是一个场景的描述,更像是对整个时代人心状态的概括。米勒笔下的人物都带着各自的时代的烙印,他们的命运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那段灰暗历史的轮廓。

谈到《罗马尼亚三部曲》的精彩之处,便不得不提米勒如何以小见大,通过个体经历展现出历史的沉重。她让我们明白,历史并非只有宏观的记载,更有微观的、藏在每个人生活细节中的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