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8|回复: 1

《巫鸿经典作品集(套装10册)》 巫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艺术 
416I04RDLvL.jpg          

书名:巫鸿经典作品集(套装10册)
作者:巫鸿
分类:文物 考古 艺术

内容简介

《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豆瓣评分8.1,运用丰富视觉材料,讲述穿衣镜在全球流通中的故事。一场跟随穿衣镜的时空漫游;崭新视角串联奢侈品、绘画和影像;聚焦全球贸易流通中关于镜像的视觉想象与艺术创造。)

《“空间”的美术史》(豆瓣评分8.8,以“空间”为线索,将作者多年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在方法论的高度上进行整合,并从教育者的角度,首次为国内年轻学子开启“讲习班”模式,为学生总结自己以往研究的意图,讲解自身的治学经验。)

《巫鸿作品集: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豆瓣评分9.2,被誉为“可以与福柯的《词与物》比肩”。国际学术界极具影响力的美术史家极富争议的学术专著;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重新构建。)

《巫鸿作品集: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豆瓣评分9.2,首次尝试把中国绘画既视为物质产品也看作图画再现来研究。这种新的研究方式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把美术史与物质文化研究联系起来。屏风可以是一件实物,一种艺术媒材,一个绘画母题,也可以是三者兼而有之,作者对此进行了详尽的综合分析。)

《巫鸿作品集: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豆瓣评分8.8,废墟主题,纵横捭阖,探讨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的实践与经验,领域横跨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并与西方艺术参照并观,令人眼界大开。)

《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论文集(第一辑):传统革新》(豆瓣评分8.6,编年汇集了巫鸿几乎所有古代中国美术史的论文和未发表讲稿,透视学者思维发展成熟的脉络。本卷收录作者1979年至1987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2篇论文和讲稿。)

《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论文集(第二辑):超越大限》(豆瓣评分8.8,本卷收录作者1988年至1994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涉及城市、礼器、墓葬、宗教、地域美术等诸多方面,力求突破既有的研究范畴,在方法和理论上寻求创新,其目的不在于再造一种与西方传统历史写作形式相类似的单线的历史,而在于多角度地展现中国艺术的丰富、复杂与变化。)

《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论文集(第三辑):陈规再造》(豆瓣评分8.3,本卷收录作者1995年至1998年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15篇论文和讲稿。这一阶段的研究仍聚焦于墓葬、佛教、肖像艺术等主题,持续探讨图像内容与空间、媒材的关系。解读故宫文物古画,雍正乾隆肖像的意蕴。)

《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论文集(第四辑):无形之神》(豆瓣评分8.5,本卷收录巫先生1999—2003年的15篇论文与讲稿,从战国时代的城市形制到明清皇城的钟鼓楼,从敦煌石窟到《女史箴图》,探究艺术品的物质性与历史性,领略中国古代美术的“无形之神”。)

《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论文集(第五辑):残碑何在》(豆瓣评分8.7,本卷收录巫先生2005—2011年的14篇论文与讲稿,从时间性、空间性和物质性等多个角度探讨古代视觉文化中“复古”“废墟”观念的体现、中国古代墓葬艺术对主体的表现、“生器”与“明器”的理论和实践等,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兼具学术思辨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巫鸿教授荣获2022年度美国大学艺术学会“艺术写作杰出终身成就奖”。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两项荣誉的大陆赴美学者。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巫鸿经典作品集(套装10册)》读感赏析

在深入阅读了《巫鸿经典作品集(套装10册)》之后,我被巫鸿教授对中国古代美术的深刻研究而感动。这不仅是一套书籍,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学术之旅,让我对中国的古代艺术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入的理解。

文集中的《物·画·影:穿衣镜全球小史》一册,以穿衣镜为线索,细腻地勾勒出一段物质文化史的同时,也反映出社会风俗与时代思想的变迁。巫鸿教授用他独有的视角,将普通的日用品放大为历史的缩影,这种见微知著的学术洞察力令人叹服。

当翻阅到《“空间”的美术史》一册时,我被其中对艺术空间概念的重新解读所吸引。巫教授不仅讨论了物理上的空间布局,而且深入探讨了艺术作品如何构建观念上的空间,挑战了我对传统美术空间认识的局限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这一册,它通过对中国古代纪念性建筑的分析,展现了历史与文化的深层内涵。巫鸿教授不满足于表面的艺术形态分析,而是努力揭示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社会功能,让人耳目一新。

在《废墟的故事》中,巫教授将废墟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其在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提出废墟所蕴含的历史与美学价值。这种对于传统视角下被忽视元素的重视,显示了他作为学者的敏锐和深度。

此外,对于《重屏》这一册,巫鸿教授将中国绘画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之中,剖析了媒材与再现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文化交融中既保持又刷新了自身的独特性。

每一次翻阅这些书页,都像是在与巫鸿教授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他对中国古代美术的热爱与尊重。他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圈内的高谈阔论,更致力于将艺术的深奥之处浅显易懂地呈现给大众。

在这些文字中,巫鸿教授的治学态度也得以体现,他严谨而不失创新精神的学术追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元且深邃的中国古代美术世界。通过这十册书籍,仿佛可以看见一个学者四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探索学问的轨迹,以及那思维逐渐成熟的过程。

巫鸿教授的这套经典作品集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宴,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库,更是启发了我对于艺术与历史的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