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8|回复: 1

《哈代作品集》 托马斯・哈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小说 文学 
41ADTGpE-NS.jpg          

书名:哈代作品集
作者:托马斯・哈代
分类:小说 文学

内容简介

《德伯家的苔丝》(1891)是托马斯·哈代所写最后两部重要长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不仅在作者本国,而且在世界范围,久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为专业研究人士所瞩目,为电影、戏剧界的艺术家们所礼遇,一百多年来早已被公认为哈代最优秀的代表作品,被列入世界文学经典阆苑。读者和评论界大多认为,这部作品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苔丝这一女性形象。苔丝的父亲是贫苦的乡下小贩,生性怠惰,愚昧无知;母亲过去是挤奶女工,头脑简单,图慕虚荣,他们都是听凭时代风雨恣意摧残的小人物。苔丝作为这样一个家庭中的长女,接受了当地农村小学最初步的教育之后,从十四五岁就开始在饲养场、牛奶场和农田劳动。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实际面临的却是环境的愚昧、经济的贫困、暴力的污损、社会的歧视、爱人的遗弃,她面对种种有形无形的势力摧残,经历了对世俗成见的怀疑、否定和抗争,最终仍成为可怜的牺牲。哈代为苔丝设计的人生舞台时限极短,从她在家乡村野舞会上出场,到她在标志死刑的黑旗下丧生,历时不过五六年,但她那短暂一生中的种种遭遇,却足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还乡》(1878)是哈代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也是哈代创作中期的重要成果,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杰作。故事讲述了年轻有为的青年克林·姚伯从巴黎还乡,自愿抛弃繁华世界纷扰劳烦的的生活,试图在爱敦荒原的穷乡僻壤开创一番经邦济世、开蒙启智的事业,却遭遇了重重阻挠。女主人公游苔莎生于繁华世界,流落苍莽未凿的荒原,并意欲逃离荒原。夫妻二人都不满于现状,具有超出荒原人传统习俗的现代意识,但彼此格格不入,婚后冲突愈演愈烈,加之命运拨弄,最终酿成悲剧。游苔莎是哈代为世界文学画廊贡献的一位深沉浑厚、魅力经久不衰的女性形象,一尊具有凡人七情六欲的异教女神,她的叛逆、追求、烦恼和幻灭,都超前于哈代所处的时代,而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视野、洞察与感性深刻地共鸣。

《无名的裘德》(1895)是托马斯·哈代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自此以后,哈代转向诗歌创作,《裘德》也被认为是他小说的“天鹅绝唱”。哈代自称要在书中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以悲怆的笔调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而悲剧。裘德贫困孤苦而又多愁善感,他在艰苦劳作之余,摸索自学,排除重重障碍,来到他视为知识圣地的基督寺(影射牛津),但却只能以石匠之身被拒之于大学门外,壮志未酬而身先死。女主人公淑聪颖美貌,是继承父业的圣像工艺师和受过师范教育的青年女性,其思想言行更体现了当时英国早已萌动的女权运动,而在气质上比裘德多一番接受新思潮的敏锐激进。裘德与淑作为自我奋斗的男女青年,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付出了高昂而又惨痛的代价,但终难施展抱负。《无名的裘德》堪称哈代最具社会批判力度的长篇;这一对失败者的生存奋争和精神追求,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叶乡村教育普及后有知识的一代青年劳动者要求改变自身地位的图影。

★“他没有简·奥斯丁的完美、梅瑞狄斯的机智、萨克雷的广博或托尔斯泰惊人的智力……他的光芒并不直接照射到人物的心坎上。它超越了心灵,向外投射到黑暗的荒原和在暴风雨中摇晃的树木上。”——弗吉尼亚·伍尔夫

★“我们摆脱了生活强加上去的羁绊和渺小之感。我们的想象力被扩展了、提高了;我们的幽默感在笑声中痛快地发泄了;我们深深地吮吸了大地之美。同时,我们被带进了一位悲伤、沉思的精灵的阴影中,甚至当它在最悲伤的心情中用一种庄严的正义感折磨着自己,甚至在它最激动愤怒之时,它也不会丧失对于正在遭难受苦的男男女女、芸芸众生的深挚的爱。因此,哈代所给予我们的,不是关于某时某地生活的写照。这是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展现在一种强烈的想象力、一种深刻的诗意的天才和一颗温柔而仁慈的心灵面前时所显示出来的幻象。” ——弗吉尼亚·伍尔夫。

★ “这是哈代和其他伟大作家所共有的品质……在那些微小的情节背后,隐藏着绝妙的、深不可测的故事。”——D. H. 劳伦斯

★ “哈代致力于深刻表达[大自然]具有讽刺意味的混乱,以及对于人类的异常冷漠乃至敌意。”——亚历山大·索鲁

★ “哈代这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被证实预言了一种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在1891年尚未完全浮出水面。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这本书在某些时刻所展现出的视野和洞察是与我们同时代的。”——哈罗德•布鲁姆

★ “在哈代宇宙的偶然性当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笼罩生命的黑暗的深刻真相,这种黑暗既存在于灵魂内部,也存在于灵魂外部。”——多萝西·范根特

★“译笔极好,读得我痛哭流涕。”——钱锺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大量中短篇小说和诗集,其小说作品以深邃的悲剧特质、无与伦比的自然描摹功力以及对时代的冷静观照著称,代表作包括《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等。弗吉尼亚·伍尔夫称他是“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美国文学评论家卡尔·韦伯将之誉为“英国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

译者简介:张谷若(1903—1994),本名张恩裕,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一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的翻译、研究和教学工作,译有古典文学作品约四百万字。20世纪30年代以成功译介托马斯·哈代的《还乡》一举成名,继而受时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负责人的胡适委托,翻译哈代《德伯家的苔丝》,译本受到钱锺书等大家的一致赞赏。数十年来,张谷若译“哈代三书”以其译文忠实精雅、注释详尽深入而享有盛誉,被公认为外国文学中译的三颗明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4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托马斯·哈代的作品集蕴含了英国文学的精髓,通过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等长篇小说,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社会以及自然的深刻洞察。下面将对这些作品的精彩部分进行点评:

1. 《德伯家的苔丝》:
   -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对主人公苔丝的深情描绘而闻名。苔丝的形象是悲剧的化身,同时也是反抗与纯洁的象征。书中描写的乡村景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女性地位的困境。
   - 精彩之处在书中对苔丝命运的细腻刻画,体现了哈代笔下的女性人物具有独立的思想和情感深度。

2. 《无名的裘德》:
   - 《无名的裘德》聚焦于主角裘德的求学梦想及其与家庭、社会的矛盾冲突。它反映了教育对于个人身份的重要性及阶级壁垒对个体理想的打击。
   - 书中的精彩之处在于裘德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知识的渴望,这些使得这个角色深受读者同情。

3. 《还乡》:
   - 《还乡》探讨了主人公回归故乡后所遇到的种种冲突和内心的挣扎。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故乡复杂而又深切的情感以及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碰撞。
   - 其精彩之处在于对主要人物归乡后心理变化的深入描述,呈现了一个关于记忆、过往与现实纠结的生动故事。

4. 《卡斯特桥市长》:
   - 该作品以一个市政官员的堕落和救赎为主线,展开了一幅权力、欲望与道德选择交织的画卷。小说不仅讨论了个人的道德抉择,也映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现状。
   - 其中,市长复杂的个性以及他与社会的互动构成了小说的精彩之处,让读者对传统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5. 哈代的抒情诗歌:
   - 在哈代的诗歌中,如《老年组偶》等作品,流露出作者对逝去青春的怀念和对爱情的眷恋,诗歌中的情感真挚而深刻,引人共鸣。

6. 哈代作品中的自然环境:
   - 在哈代的小说中,自然环境不仅是背景,更是与人物情感状态紧密相连的象征。诸如《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森林和田野,既是外部世界,也是内心世界的反映。

7. 哈代对传统与现代的描绘:
   - 哈代在作品中巧妙地描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的变迁,以及这一过程中个体和小社区的适应与抗争。

8. 哈代的语言艺术:
   - 语言上,哈代运用了丰富的威塞克斯方言和地道的英国乡村语言,使得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化氛围。

此外,进一步探索哈代作品时,以下几点亦值得注意:

- 考虑到哈代所处的时代背景,其作品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及其带来的反响;
- 分析不同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图和事件发展脉络,了解其对整体故事的影响;
- 探讨哈代如何在其作品中处理时间与空间,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叙事结构;
- 研究哈代的创作手法,包括其对话技巧、场景切换和人物塑造方法;
- 可以将哈代的作品与他同期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找出文学思潮和风格的异同;
- 考虑到阅读体验,可以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哈代作品对当代读者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而言,托马斯·哈代的作品集是英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他所描绘的故事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无论是苔丝的坎坷命运、裘德的求知之旅,还是还乡者的内心纠葛和市长的道德挑战,都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阅读哈代的作品,不仅是文学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挑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