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5|回复: 2

《新语往还》 沈国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历史 
s33683749.jpg          

书名:新语往还
作者:沈国威
分类:历史 语言
ISBN:978752016633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近代语言史著作,总体论述了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特点,指出日语进入现代汉语的时间、典型的事例。介绍了从17世纪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工作,到20世纪初中国人汉译日书的历史经过。以《时务报》《日本国志》《辞源》《官话》等文本为例,讨论中日之间语词环流的情况。并专门考察了“热带”“陪审”“化学”三个名词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和普及的过程。

作者简介

沈国威

1978 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日语系,1979 年进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1985 年赴日留学,先后在大阪外国语大学、大阪大学深造,1993 年获博士学位。现任日本关西大学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现代汉语词汇形成史、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著有『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1994)、《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研究:汉字新词的创制、容受与共享》(2010)、《严复与科学》(2017)、《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严复译词研究》(2019)、《汉语近代二字词研究:语言接触与汉语的近代演化》(2019)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新语往还》读后感

《新语往还》是沈国威先生的一部近代语言史著作,它以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为轴心,层层剖析了中日语言的交融与影响。

书中对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和特点进行了总体论述,指出了日语进入现代汉语的时间及典型事例。这一点让我明白,语言并非静态不变,而是在历史和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阅读本书时,我特别被其中关于《时务报》《日本国志》等文本的讨论所吸引。书中通过这些具体实例,深入探讨了中日之间语词环流的情况。这使我对于语言如何在不同文化间传递与变迁有了更为具体的感知。

书中专门考察了“热带”“陪审”“化学”三个名词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和普及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让我深感语言的演变同时是文化、知识乃至意识形态交织的结果。通过这些词汇的起源与发展,能够观察到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取向。

书中还涉及了17世纪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工作,以及20世纪初中国人汉译日书的历史经过。这部分内容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更让我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传递是如何促进了中西方的思想交流,进而影响了近代化进程。

《新语往还》以其丰富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成为了我理解近代中日语言交流不可或缺的一本书。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让我对语言的深刻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语往还》这本书精彩部分的点评鲜活地揭示了中日两国在近代语言交流上的独特风貌。沈国威所著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近代语言史的著作,而且深刻地探讨了日语如何影响了现代汉语,尤其是在词汇借鉴和概念转化方面的精彩实例。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历史纵深:
   - 书中细致地勾勒了从17世纪传教士汉译西书的工作,到20世纪初中国人翻译日本书籍的历史进程。
   - 通过具体事例,如《时务报》《日本国志》等文本,展示了中日语言交流的具体场景和语境。

2. 典型案例:
   - 对于“热带”“陪审”“化学”三个名词如何在近代汉语中出现和普及的过程,作者进行了专门的考察。
   - 这些案例既展示了语言的借用过程,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科学观和法律观的变化。

3. 语词环流:
   - 著者讨论了中日之间语词环流的情况,突出了这一流动对双方语言发展的深远影响。
   - 特别是日语借词在汉语中的融入及其背后的文化交流动因,为理解近代东亚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

4. 学术贡献:
   - 作为一部近代语言史的研究著作,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其原创性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 通过对过往文献和历史文档的深入挖掘,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新语往还》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和详实的史料,更在于它成功地将语言交流史与文化交流史紧密相连,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互动与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