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5|回复: 2

《生死课》 袁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文学 纪实 
s33719041.jpg          

书名:生死课
作者:袁凌
分类:文学 纪实
ISBN:9787532785339      

内容简介

《生死课》是袁凌的短篇记录合集,记录了各色生存地面上 辗转的小人物,或是历史地层中叠压的无名氏。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长经历、采访调查,以及公益探访中邂逅的,有乡土的长辈,也有都市的边缘人;有历史中的失踪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独症阴影下的白领。有逝者,有生者。他们的人生遭际,或可谓曲折,或简略潦草。生活场景或者算得别致,或者平凡。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袁凌记录这些人的生与死,不仅为了他们的人生,也为了对自我生命的理解。

作者简介

袁凌,生于陕西平利,单向街2019年度青年作家,《新京报》2017年度致敬作家,腾讯书院2015年度非虚构作家。入选两届《收获》文学排行榜,两届豆瓣年度好书,新浪十大好书,华文十大好书等。出版《我的九十九次死亡》《青苔不会消失》《世界》《寂静的孩子》等书,在收获、花城、十月、天涯、今天、芙蓉等刊发表过非虚构和小说、散文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课》是袁凌通过短篇记录合集的形式,对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及历史中的无名氏进行的深刻描绘。这本书的精彩部分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刻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也通过具体的叙述与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每个故事背后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意义。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真实生动的人物描写:
   - 书中收录的故事涉及多种身份的人物,如乡土长辈、都市边缘人及留守孩子等。
   - 通过真实的人物经历,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多面性。

2. 深刻的主题探讨:
   - 探讨生死、孤独、希望与绝望的主题,引人深思。
   - 每个故事都是关于生命状态的反思,触动人心。

3. 丰富的情感渲染:
   - 文字中流露出对弱小与边缘人物的同情与关注。
   - 情感描述细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4. 独特的叙事视角:
   - 作者通过个人成长经历和采访调查,展现了独特的观察视角。
   - 叙事方式多样,使得故事既具有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艺术感。

5. 深入的社会探讨:
   - 通过对边缘人物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忽视。
   - 提示了社会应更多地关注和帮助这些群体。

6. 强烈的人文关怀:
   - 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深处的善良与关爱的信仰。
   - 透露出对生活底层人物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命运的共同关注。

7. 精湛的写作技巧:
   - 运用生动的细节和情节构建,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
   - 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使得每个故事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此外,考虑到《生死课》涉及敏感而重要的主题,以下是一些额外的阅读建议:

- 在阅读本书时,可能需要对书中的一些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境。
- 鉴于书中可能包含一些描写生活的艰辛和痛苦的内容,建议读者在阅读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准备好处理可能引起的情感共鸣。
-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层含义,可以考虑阅读相关的书评和作者访谈。

总结而言,《生死课》是一本揭示了社会小人物生活状态的作品,其精彩部分在于真实的人物描写、深刻的主题探讨以及丰富的情感渲染。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使其不仅值得一读,更值得深思和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死课》是袁凌深入生活、挖掘人性的结果,每一篇短篇记录都是对生与死这一主题的深度探讨,通过各色人物的不同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多重面貌以及人类在生死问题上的各种态度。以下是对书中精彩部分的具体点评:

1. 小人物的生存现状:作者通过对乡土长辈、都市边缘人等小人物的描写,勾勒出他们艰难生存的现状。这些生动的记录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更能够体会到每个生命在平凡中的不平凡之处。

2. 历史无名者的遭遇:历史地层中的无名氏和失踪者,透过袁凌的笔触得以重现。这些故事不仅是对个体经历的记录,也是对时代变迁中被遗忘角落里的人和事的一种追忆和缅怀。

3. 生命尊严的体现:袁凌在书中表达了一个核心观点,即无论人生如何卑微,每一个生命在生死两端上总有其值得珍重之处。这种郑重对待生命的态度贯穿于整部作品,使得每一篇短篇记录都饱含深情。

4. 多元人物的交集:书中涉及的人物群像丰富,从留守的孩子到孤独症白领,从辛苦的生意人到逝者与生者。这些多样化的角色及其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生命图景。

5. 情感投入的叙述:作者与书中人物的交集有长有短,但每一段叙述都透露出作者深切的情感投入和对人物命运的关切。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6. 篇幅多样的构思:故事篇幅的长短不一,长可达数千字,短则寥寥百字,反映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巧妙和创作上的灵活性。

7. 人性脉系的勾勒:袁凌在记叙细节的同时,勾勒出人性的脉系,存留了一份对生命的纪念。这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更是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究和呈现。

综上所述,《生死课》是一部深刻探讨生命意义的作品,它通过对底层人物命运的真实记录,向读者展示了多样化的生命状态和对生死的严肃思考。袁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情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这门关于生存与消逝的“生死课”,值得细细品读与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