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0|回复: 2

《华夏边缘》 王明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12-2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书分享
类 目:  中国 历史 
s33660215.jpg          

书名:华夏边缘
作者:王明珂
分类:中国 历史
ISBN:9787208163898      

内容简介

· 什么是中国人?华夏认同如何发轫演变?

·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本

· 以边缘视角理解族群,在历史记忆中反思认同

· 人文社科研究必读书目

· 全新修订再版,增补长篇序言

王明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来像个图形……他的研究并非只是描述华夏的汉民族史,也不是描述一个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史。而是以“华夏边缘”的历史变迁来说明古代华夏到近代中国的深刻变化,并由此旁及“边缘”内外群体间的资源竞争、垄断、冲突,以至于在当代民族概念下的再整合、分享的过程。

——罗丰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罗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

——刘苏里

《华夏边缘》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视“华夏”为长程历史中的人类生态,而“华夏边缘”不仅是时间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也是认同上的边缘。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在集体性的记忆塑造与失忆选择中,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维持,亦可说明华夏族群及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华夏边缘》是具有理论范式意义的经典著作,出版多年畅行不衰。书中第一部分主要陈述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说明了华夏族群边界形成的人类生态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华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础,即周人的族源传说与历史记载,并通过荆楚吴等例子,说明了边缘族群华夏化与非华夏化的往复游移;第四部分着眼于近代华夏边缘的再造,通过40年代民族调查过程中的微观事例,分析了个人、族群与社会在认同建立过程中的张力。王明珂运用社会人类学理论、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史料等各学科理论与资料,结合个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经历,深入探讨了资源环境与族群边缘关系,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相互滋长,个体与集体记忆和认同的差异,等等问题,以期为当下的民族与族群认同问题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作者简介

王明珂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1952年出生于南台湾黄埔军校旁的眷村,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1983),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1992),台湾“中研院”第30届人文社会科学组院士,曾任“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长期从事于结合华夏与华夏边缘,以及结合人类学田野与历史文献的中国民族研究,其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遍及青藏高原东缘羌、藏、彝族地区。主要著作有《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以及《寻羌》《父亲那场永不止息的战争》等田野杂记及随笔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8-4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华夏边缘》读后感悟

《华夏边缘》这本书,著名学者王明珂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中华民族的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书中提出的观点,如同在画纸上绘制的圆形,是“边缘”塑造了整体的形象,这让我深受启发,对自我认知与集体认同有了新的反思。

在阅读中,我被作者将“边缘”概念运用于历史与民族研究中的独创性所折服。王明珂认为“华夏”不仅仅是地理或时间上的边缘,更是文化与认同上的边缘。这种观点突破了传统的族史研究,将文献和考古资料活化为历史记忆中的生动叙事,使我开始思考,族群的界定并非僵化的客观标准,而是流动的主观认同。

书中对于“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到维持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通过对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资源竞争和环境分配的分析,揭示了族群认同的形成与变迁过程。这种分析不仅丰富了我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当下社会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王明珂的研究方法将民族研究的重点由内涵转向边缘,这种“边缘研究”法为我认识复杂的民族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它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堆砌,而是一种动态的解读,强调历史与现实、中心与边缘的互动,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华夏边缘》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其学术价值,更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对“什么是中国人”这一问题有了更多层次的理解,也更加明白,历史的多维度解读如何影响我们对民族认同的构建。

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华夏边缘》无疑是一盏指引灯塔,为理解复杂的民族和历史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路径。王明珂教授的这部力作,无疑会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它的智慧火花将激励我不断求索与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华夏边缘》:边缘视角下的族群认同

王明珂所著的《华夏边缘》是探讨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作品。作者借助“边缘研究”方法,将传统的研究重心从民族内涵转移到了民族的边缘地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民族的形成与变迁。书中通过对人类生态的观察,揭示了集体记忆与失忆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群体的想象与情感,进而固化族群边界,这个过程在我看来,既是历史的本相,也是理解族群问题的关键。

《华夏边缘》之所以成为人文社科研究的必读书目,并自出版以来就引起两岸三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在于其突破性的研究范式。它不拘泥于对民族内涵的深究,而是转向那些模糊的族群边际,去探询那些非黑即白之外的灰色地带。这种方法,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单一线性的叙述,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动态变化的流程。在阅读中,我学习到不应以现时之见来简单评断历史,而是要深入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类生态之中,去感同身受地理解昨天的人们是如何构建他们的世界观念的。

书中新增的代序《如何观看与了解边疆》更是王明珂教授多年研究“华夏边缘”问题的精华所在,其中包含的反思与方法提炼对我启发尤深。它不仅仅是一项学术上的更新,更是一次思维上的革命。我们通常囿于自身的文化视野,而忽视了多元文化的交织与碰撞,这些边缘地带实则是文化交融最为活跃的区域。

《华夏边缘》的精彩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及对边缘地带重视。作为一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都推崇的力作,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库,更拓宽了我的视野。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接触到如此深邃而有洞察力的著作,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学术盛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